编者按:马院党委在全院师生党员中评选出11位党员先锋岗,在学院网站“学院新闻”中设立“马院先锋说”专栏,连续刊载11位获得党员先锋岗的师生党员的文章,希望学院广大党员和师生以先进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为学校和学院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业兼修 膺此先锋
站在这里,接过“党员先锋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感无上光荣,更知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先锋”二字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庄严承诺。下面,我想从“德业兼修”的三重维度,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一、以德立身,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从古希腊城邦公民的德性实践到中国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理想,人类对卓越性的追求始终指向“善”的终极价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德性不仅是个体的精神修养,更是集体价值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德性教育,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在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由此看来,“先锋”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理想的实践承诺,是在具体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以业立命,做真理火炬的传递者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根本上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通过“历史纵轴”和“现实横轴”的视角切换和交织,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坐标系。就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地诵记24个字一样,而应该从《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开始回望,再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设想,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沿着文明演进的脉络,才能真正认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理解其历史必然性,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升华。因为,经典理论体系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解释效力,创新理论也不并非是脱离历史语境的创新,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正是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解剖时代命题,在理论与现实的绘画中确立价值锚点。
三、以爱立心,做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不约而同指向了这个本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将此总结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对教育本质的中国化时代化诠释。基于此,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网状互动的教学范式,表现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敬畏。面对学生的价值观困惑,不是简单给出标准答案,而应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价值澄清中找到精神坐标,在实践磨砺中确定人生意义。
结语
“党员先锋岗”既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起点。真正的先锋性不是凝固的道德图腾,而是永不停歇的思想长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当我们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转化为“德业兼修”的实践,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永恒追问中持续自我革命,就能让先锋性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中不断生成,用真理的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个人简介:
赵沛,博士,西北大学马院副教授,于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授课效果多次受到时任省委书记的表扬。曾获全国教学能手、全国教学展示一等奖、全省教学展示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成员)、西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成员)等荣誉,授课方法被教育部择优推广。主持参与十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出版十余部著作(含参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